2010/04/29

4/30 14:00pm 如果我必須死一千次─導演王育麟主講

時間:4/30(五) 14:00-16:00pm 

地點: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館F306教室

 

《如果我必須死一千次─台灣左翼紀事》放映

時間:4/29(四) 18:30pm 

地點: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館F215教室 自由入場

 

1930年,石聰金六歲,在苗栗的佃農世家家庭,與阿公眼睜睜看著亮澄澄的稻穀被地主收走,他第一次知道什麼叫做「階級」;1945年,他在廣州第 一次淚湧高歌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一邊在地下讀著馬克思;1946年,回到台灣後,他滿腔熱情的同志們一一受到白色恐怖的逮捕。在今天的台灣談左翼、談社 會主義,看似不合時宜,由石聰金的故事與回憶中,被迫消逝的理想儘管無法重新點燃,但那一群曾經互相取暖的台灣青年,面貌漸漸清楚。

Discuss left-wing , discuss socialism in today's Taiwan, it seems to be unseasonable to, from Mr. Stone’s story and his remembrance, though the ideal forced to disappeared is unable to light again, but that group of Taiwanese youth who once got warm from each other, their faces becoming clear gradually.                                          
                                                               ─摘錄自台北電影節


本片描述台灣從日據時期以降的社會運動者,如何承襲抗日思想,到白色恐怖時期的故事。
五○年代的台灣左翼青年,曾用生命與鮮血護衛理想,寫下這個土 地最令人動容的故事,但他們卻被徹底被抹除痕跡。在資料闕漏、人物凋零的狀況下,導演另闢蹊徑,以內斂的戲劇手法,混合真實人物擲地有聲的生命證言,及聶 魯達靈性的詩歌,在荒地上重新書寫一遍歷史。

「這個片子的企劃藍博洲先生,他在近十年前就與侯孝賢導演合作了《好男好女》、《我們為什 麼不歌唱》,希望重現白色恐怖時期的台灣左翼活動。藍博洲跟我許多朋友一樣,儘管不走政治與學術研究,在骨子裡卻始終有著不變的社會主義憧憬。拍攝前,我 比往常更為焦慮,這次要到哪裡找人說故事?畫面又是哪裡?但當我們找到了石聰金先生之後,問題慢慢解決了。當年白色恐怖的氣氛,肅殺或溫暖,都漸漸浮現了。」 ─王育麟

【導演的話】
影片開始的一段話,石先生說到對社會主義思想的啟蒙,乃至一輩子念念不忘的原 因。我想這是第一次,因為被拍者的真情流露,弄得眼濕鼻酸,在現場幾乎沒法繼續工作的少有經驗。

當場拍完這段,心裡就坦然多了,拿這一 段話當開頭,這個一直懸在半空的影片架構的大概脈絡就清楚了。

當然那個年代提到的大多數人,不是已經作古便是下落不明。同時白色恐怖時 期的影音甚至文字資料取得極為困難。所以這片子用大量的劇情重演幾乎是不得不然的作法。

再況且這十多年來做過的片子,提到光復初期簡國 賢的舞台劇「壁」已經有好幾次了。那天剪接完,夜裡騎車回家的路途上,我一直跟自己過不去,想著這次一定不能再只是念乾稿帶過,這樣真的太對不起簡先生 了。

終於在回到家前的最後一個轉彎,忽然靈光一閃,想到了用布袋戲演出舞台劇的辦法或許不壞,結果最後也就真的執行出來。我想這是製作 這片子整個過程中,最讓我小小自得的地方。


王育麟
台灣大學森林系畢業
紐約視覺藝術學院電影系畢業

個人得獎紀錄:   
《悲傷的華爾滋》第十二屆金穗獎優等8mm動畫片
《他比煙花寂寞》第十五屆金穗獎優等錄影帶劇情片
《台灣軍人》       第十八屆金穗獎最佳錄影帶紀錄片
《棉花炸彈》       八十六年度短片輔導金劇情類補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