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大概有幾個問題要處理的,一是這本書累積了兩年,在談整個五零年代到現在的整個農業社會背後的整個政經結構,他是如何運作起來的,另外一部分的問題要討論的是整本書如何運作起來。書的一開始,他談到有個月亮滑到二林,他滑過一片田地、撞到麥當勞的招牌….等等,訪客式的運鏡,讓大家看過整個場景;接著「工業現身」的後面他開始談,一些報紙新聞的報導,透過一些枝微末節的形容來帶入楊儒門這個角色。接下來,在「拉扯的形容」裡,開始講事情發生以後,媒體開始去捕捉、自己創造很多情節去塑造他。這部分其實是我們很熟悉的,吳音寧在這個部份開始透過一個反敘法,也就是從媒體如何透過一種八卦化的操作方式去討論楊儒門、並且掩蓋楊儒門放炸彈的真正目的:農業問題,來開始帶入吳音寧的農業關懷。
這本書最主要的資訊其實是國民黨政府在這幾十年來透過政策、企業、租稅等等方式消滅農業的過程(或是將農業人口轉移到工業人口的過程),以下我們會分幾個重點去做介紹。
音寧在這本書裡是以年代去劃分詳談,雖然是談農業問題,但這本書其實很生動,因為她引用了大量的鄉土文學著作以及新聞報導,另一方面也談到非常多人的觀點。但我們今天介紹的方式會是比較簡單的,從幾個貫穿歷史的基本問題來談,而這些問題或政策之間環環相扣,造就了人的裸命,以及如今嚴重的環境問題。
第一個部分是農民的租稅與公定糧價。談到租稅,五零年代最嚴重的租稅問題其實是來自於戰爭,當時台灣出產的米糧絕大部分都被徵收到中國,進而因為本島米糧不足引發饑荒與通貨膨脹,進而又引爆了二二八事件,這部分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再來,關於農田的租稅部分,我們從國中小學課本上的知識開始談,包括大家熟悉的地籍總清查,三七五減租,到耕者有其田,到公地放領。這部分其實是國民黨政府為了更方便、更清楚的掌管全國的農地狀況實施的辦法,農民從佃農身分繳租給地主的時代,進入全面壟斷:直接繳租給農會(政府)的時代,這部分農民的租稅並沒有在改革過程中變輕,獲利最大的,其實還是國民黨政府。而土地被徵收的地主則離開農村,成為政府重點培植的企業、工廠,朝工業革命邁進。
農民的租稅大致上有下列這幾項:田賦(繳實物)、隨賦徵購(公訂價格強制徵收)、肥料換穀(稻穀換進口肥料-占生產成本的45%)、房捐戶稅、水租等等,政府一方面透過高稅收、一方面壓低糧食收購價格、另一方面又透過進口的肥料、機械與農作物進入自由市場來打壓農業,而農民在這種連三餐都無法溫飽、事實上是每個人都不得不負債的狀況下,逐漸把田賣掉,轉往工業。這部分與馬克思的觀點大致上一致,就是說,豐收反而會是農民最慘的時候,個人資產不會因為豐收而增加,一方面,如果沒有過剩,政府會增加稅收,另一方面如果過剩,那麼就是血本無歸。吳音寧在這裡很擅長利用對比,比如說,番茄盛產的時候,一簍番茄的價格可能只有五十元,而一顆進口蘋果就要價八十元。
接下來,除了賦稅、進口衝擊與政府沒有制訂在地糧食保障價格的危機之外,農會發生了信貸的問題。這部分我們從土地買賣開始聊。工業快速發展的七八零年代到九零年代,臺灣的農業用地持續以各種名目徵收為工業用地與開放非農業用途的買賣、從80農地釋出方案,到九零年代的農發條例與土改,農地流失的速度並沒有因為政黨輪替就減緩速度。而在農耕普遍低收入的現實下,變更地目、蓋工廠成為很普遍的現象。農地的可買賣面積也逐漸縮小,到九零年代的二次土改過後,農地可買賣的面積縮小到A4那麼大,也就是說,如今台灣的農地很難不面臨一個狀況,就是農業用地總是與工廠與科技園區比鄰;如今嚴重的環境汙染,事實上也就是政策出賣土地的後果。那時候有個現象,就是說工業發展需要大量的砂石,而這些砂石的來源除了河床的開採與盜採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來源,那就是農地。而這部分也牽涉到農會與信用合作社的超貸。這部分的土地買賣俗稱”一魚三吃”,在這樣的操作下,幾乎全臺灣的農會與信用合作社都引發了嚴重的超貸情形,平均每一個信用合作社都有超過兩成以上的資金缺口。而政府一貫的處理方式其實就是將這些信用合作社併到公營的銀行裡面,由全民買單的方式去吸收這些資金缺口,以上幾個重點,大概是江湖在哪裡這本書裡,企圖要告訴我們的資訊。
而這本書到這裡,還有另外一個部分還沒開始談,從書的標題:江湖在哪裡,以及台灣農業觀察兩個部份可以看到,這本書的兩個主題,一個是農業,一個是江湖;而江湖到底是什麼東西?第二章「拉扯的形容」吳音寧開始談,楊儒門小時候很喜歡用一些江湖術語,以及行動的時候會使用一些匿名:楊儒門的行動與成長過程中常常會出現許多唐吉訶德式的幻想,吳音寧用了傳記式的方式去描述他從小到大一些「行俠仗義」的想法。而中間四個章節,除了使用一些政治文獻談農業問題以外,也使用了很多文學資源來做田野調查;而在「春雨落在休耕的城外」裡,他點出許多文學家的家鄉,也就是說在這裡出現了一個文學與土地的關係,也就是文學的江湖在哪裡;我們可以透過藝術圈來想像,今天如果我們要讓一個做文學或做藝術的人去關懷農田,基本上他必須要透過一個中介,而不是只透過文獻資料來揭露事實。吳音寧透過型塑一個圈子,讓大家開始對「地方」有一個想像,而這個想像是跟你自身熟悉而且相關的東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